东明县刘楼镇:家门口的企业拓宽群众致富路
|
||
发表时间:2024/04/30 10:28:28 作者:新闻中心
|
||
清晨,忙碌的机械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菏泽市伊思特塑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按照各自分工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近年来,东明县刘楼镇不仅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下了功夫,还聚力“乡村振兴”主战场,紧盯产业振兴,招商引资,让企业落地,百姓在家门口有活干,挣到钱,还能照顾家,不断的提高百姓生活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记者来到东明县刘楼镇,这里不仅有宽阔干净的道路、整齐明亮的房屋,还有供人休闲放松的小公园。 在刘楼镇姚庄,记者看到,村里利用原来的磨盘、簸箕等废弃农具打造成微景观,不仅扮靓村庄,还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村庄记忆。在于庄,废旧坑塘被改造成可观赏喷泉的亲水休闲步道,成为村民们茶余饭后、休闲放松的好去处。孟庄、千户等村用竹篱笆围起了一块块花园、果园、菜园,合理规划村庄的同时也让群众在自留地里种下应季果蔬。 受制于自然、历史、规划等因素影响,原来的刘楼镇大部分村庄存在村内道路宽窄不一、硬化不足、河沟淤积等公共基础设施短板。针对这一问题,刘楼镇实行人居环境整改治理“一村一策”,对30个行政村逐个实地调研、制定方案,分批次分类别进行推进。对于庄、孟庄、春亭等15个村村内道路进行升级改造;对黄小屯、苏集、宋庄等13个村及两条环线进行沿线道路绿化和路肩整治,共栽种路肩草花4万平方米、各类绿化苗木果木5万余棵。村内居住环境改善,村庄面貌焕然一新,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明显。 近年来,东明县刘楼镇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治理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逐步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村庄环境达到“清得干净、整得彻底、改得美观、管得规范”的效果,实现人居环境整改治理和群众满意度的双提升。
菏泽市伊思特塑业有限公司坐落于刘楼镇北,是一家用聚丙烯颗粒通过热熔机、圆织机、吊带机、缝纫机、双针机等炼成可承重1吨多重物的吨包企业。 记者在生产车间看到,一把把聚丙烯颗粒通过热熔、牵引、定型做成了一条条的纱线,通过圆织机将一根根能承重60牛单丝的纱锭用经纬交叉的方式织成基布,基布通过缝纫工人的加工,就做成了可以承载一吨多的吨包成品。 “我们主要经营业务为塑料粒子、集装袋、塑料基布、塑料制品等石化下游产品的生产、销售等,国内市场主要为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化建设、中化化肥以及安徽德邦化工等客户群体。”菏泽市伊思特塑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陈福强介绍,公司在现存技术和工艺的基础上,以科研创新为抓手,不断进行技术、产品创新。“我们公司由刚开始生产垃圾袋等低端产品逐步向高端产品转变,不断进行导电袋、防静电袋、食品级袋、危险品袋、液体袋等高端产品的研发与制造。” 据介绍,该公司已成为东明南部乡镇最大集装袋供应站,辐射带动周边地区新材料制造业快速地发展,实现了东明县石化产业从“一滴油”到“一匹布”的链条延伸,对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充分激发了群众自主创业的积极性。 “我在这里干活三年了,每天的工作就是将基布做成吨包成品,一天能挣100多元钱。我们按件计费,多的时候一个月能领八九千呢。”今年57岁的刘美莲笑着说,她原来在外地打工,没有很好的方法照顾家,自从得知家里也有企业后,她就从外地回到家乡工作,挣钱也不耽误照顾老人和孩子。 目前,作为刘楼镇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的菏泽市伊思特塑业有限公司带动四家骨干企业,共提供就业岗位一千多个,工人月均工资5000元左右,已形成“一龙头、四骨干”的新材料加工制造格局。 东明县刘楼镇党委、政府鼓励各村采取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方式,整合利用全镇空闲厂房车间、闲置宅基地、合校并点闲置校园,创办村头聚丙烯集装袋加工点,全力发展“庭院经济”“家庭作坊”。目前已有近10个村致富带头人筹资购买设备,下一步预计村头加工点超30个,极大地辐射带动了周边乡镇致富能手创业、闲散劳动力就业,拓宽了农村居民的就业和增收渠道,有力地推动了乡村振兴。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