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自闭症到底是不是同一个问题?
|
||
发表时间:2024/05/01 14:31:57 作者:新闻中心
|
||
两种称呼,有的人认为这是同一种问题的两个名称,还有人认为那就是两个相似,但截然不同的问题。那么,孤独症和自闭症到底有没关系呢?
有关系,因为它们本来就是同一个问题。从医学定义上来说,不管这样的一个问题叫自闭症还是孤独症,它们都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代表疾病。 自从1943年美国医生Kanner发现并提出了“早期婴儿孤独症”这个名称后,自闭症/孤独症从此进入了大众的视线。 但是,相较于欧美国家对自闭症问题的重视,我国对于自闭症问题的研究起步就有些晚了。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关于自闭症问题的专业论文不过才十几篇,而大众对于自闭症问题的认识几乎不存在。 因此,那时对autistic disorder的翻译就出现了两种称呼,一种是流行于北方地区的孤独症,另一种则是大家比较熟悉,且流行于南方地区的称呼,即自闭症。 那为什么现在称呼自闭症比较多,而称呼孤独症的比较少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和地区分布数量有关。从《中国自闭症儿童发展状况报告》蓝皮书来看,我国自闭症高发的前十名城市中,南方城市占去了多半。
在进入千禧年后,大众对于自闭症的认识逐渐提高,自闭症的名头也常常会出现于媒体的报道中,于是,在这样的影响下,很多人就记住了自闭症这个称呼。时间一久,自闭症作为官方、专业的名称便被确定了下来。 简单了解了一下自闭症的历史渊源只是开胃菜,下面分享给大家的“四不”才是今天的主菜。 什么是四不?简单来说就是“不理”、“不看”、“不指”、“不分享”。国内首次提出这“四不法则”的是首都医科大学的自闭症研究团队,他们通过对自闭症儿童的跟踪调查研究,总结出了这四个存在于自闭症儿童身上的特点。
大多数自闭症儿童身上均有这个特点,科学家猜测,这大概与孩子神经发育异常,导致其感音神经缺乏信息传输的能力,所以孩子的反应能力会显得很差。 简单来说,不看就是家长在跟自闭症儿童交往的过程中,很少会看到他们主动看你的眼神。 尽管许多自闭症儿童的视觉感知能力比常人要强,但他们在跟父母、家人、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很少会主动看具体的人,更不要说有什么眼神交流。 一般正常的孩子在遇到自己最喜欢的东西时,比如看见新奇的玩具,看见不认识的动物等等,都会指给父母看。但是,自闭症儿童不同,他们很少会对新奇的东西感兴趣,更加不用说指给父母看。 一般来说,自闭症儿童的兴趣比较狭窄、行为也比较刻板,所以他们对很多东西缺乏主动观察的兴趣。所以,若孩子不存在或者极少有主动指人、指物的习惯,父母们最好是带着孩子去做个检查,避免自闭症出现还不知道。
在领地意识和占有欲形成前(4-5岁),大部分孩子都会有向朋友、父母展示和分享自己物品的意识,哪怕是进入占有阶段,他们还是会偶尔分享。但自闭症儿童几乎不存在这种主动性的分享和展示行为。 另外,在情感分享方面,自闭症儿童也很少会有分享行为,这一点多发生于于阿斯伯格综合征儿童,是其典型特征之一。 自闭症对孩子的影响慢慢的被人广泛得知,很多父母也都清楚自闭症儿童诞生后对整个家庭的“破坏”。一些有远见的家长在孩子刚确诊为自闭症后就会为他们寻找专业的机构。 那么,这些专业的康复机构到底有没有用呢?事实上,不仅有用,而且相较于庞大的自闭症儿童数量来说,机构和专业人才的数量远远不足,甚至有的家长等了一两年才争取到了一个名额,这无疑是浪费了孩子的最佳矫正期。
所以说,提前选取专业机构,为孩子挑选合适的康复机构,是家长们必须要做的工作,这对于孩子来说无比重要!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