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鲜”变“日日扔”生鲜商超频现食物浪费现象引发质疑与反思!
发表时间:2024/06/18 05:46:31  作者:撕拉袋 

  “日日鲜”变身“日日扔”,商超用食品浪费换来百姓手中的新鲜食品是否值得?

  突如其来的疫情以及此前微博火热的#央视批有的所谓大胃王吃播浪费严重#问题引发全民社会对粮食浪费说:“不!”

  此后全国31个省份的餐饮相关协会均发出倡议,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弘扬节约美德。各大餐饮品牌也积极做出响应,各生鲜电子商务平台也都纷纷推出“半份计划”、“一顿吃光”等“一人食”商品,积极引导消费者形成节俭的消费习惯。

  然而,近日却有媒体爆料,为保证食材新鲜,提倡避免食物浪费的盒马鲜生“日日鲜”却变身“日日扔”,甚至各大生鲜商超都存在着严重的浪费现象!

  盒马鲜生首创“日日鲜”的概念,确保每天上架的食材都是新鲜的。其“日日鲜”系列商品不但包括蔬菜、牛奶、鸡蛋、肉类,还包括面包等烘焙食品。其包装上甚至还醒目地标注了上架当天是星期几,以此来进一步强化商品是“当日上架,当日销售”的零售概念。

  然而众所周知,不同商品都有一定的保质期,在保质期内的商品大多有一定的新鲜度与食品安全保障。对于提倡“不卖隔夜菜”的盒马鲜生,为保证食材新鲜度的最大化,对当天卖不完的“日日鲜”商品都将会下架处理,第二天不会安排销售。

  餐盒精美的新鲜饭菜、海鲜、甜品、饮料、点心,一批批从货架上撤下,丢到小推车里拉走扔掉。被丢弃的食物中,鲜肉月饼还是热的。

  更令人深思的是,盒马鲜生的这波操作与“日日鲜”的初衷也相违背。“日日鲜”的初衷是在避免食物浪费的基础上保证食材新鲜,盒马鲜生方面也曾宣称,小包装的食材是为了引导消费者日日买,不囤菜,达到新鲜和不浪费的双赢。因此,“日日鲜”的蔬菜均是加工后的净菜,每个包装为300克至500克不等,正好是一餐的量。甚至部分净菜的“保质期”至少能够达到2-3天。

  此外,无独有偶,在其他生鲜商超,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食材新鲜,处理当天剩余生鲜商品的行为也随处可见。据新闻媒体报道,物美大卖场的“每日鲜”蔬菜等,也坚持“库存每日清理,不卖隔夜菜”。对于卖不完的蔬菜,物美大卖场会抠破包装后扔掉,或让大厨在菜品研发时用掉,但不再作为销售用途。

  为了避免浪费,却会造成浪费。一些生鲜商超表示,推出“日日鲜”“不隔夜”商品的重要原因主要在于对临期食品的安全和监管的考虑。食品一旦出了安全风险隐患,商家的品牌也会受一定的影响。“越是知名的生鲜商超,对临期食品的处理越严格。”对临期食品进行销毁处理,也是业内一种通用的做法。

  同时,专家也表示,保质期并不能完全决定食品的安全与否。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保质期代表了食品的最佳食用期,因此也有食品虽然到了保质期却依然完好。因此,商家销毁临期食品,也是一种负责任的行为。

  面对这样的一个问题,可能第一步是要了解的是以盒马鲜生为代表的生鲜商超为什么这样做?有分析指出造成这一现象的问题大多是出于成本和品牌的考虑。

  社会中有很多声音表示为啥不把这些商品捐赠给慈善机构、免费送给流浪汉或低价卖给收入低下的人群呢?首先,如果捐赠给慈善机构或流浪汉,盒马鲜生等生鲜商超不仅要面对派送等成本问题,也要承担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问题;其次,如果采取这样的措施可能会导致购买人数降低,可能会聚集出现消费者等待免费领取食物的现象,甚至还会造成牟利之人低价转卖这些食物。如果有人吃出问题,盒马鲜生等生鲜商超仍同样避免不了承担食品安全问题的责任。同时,对于原价购买到商品的那些消费者或许会产生不平等的消费心理和社会争议。

  “不卖隔夜菜”作为一种宣传语,不仅正面向消费者表述了盒马鲜生等生鲜商超对食材是否新鲜的重视,更树立了一种对用于肩负保护食品安全的形象,对品牌声誉的塑造更是一种助推。扔掉食品反倒成为这种观念彰显品质的方法。

  但是,必须面对的问题是食品浪费。尽管向消费者保证了食材的新鲜,但却会塑造出一个“宁可扔掉食物也不免费送给穷人”的形象,在历史上也有类似事件的发生。在美国大萧条时期,牛奶商人宁可把奶倒掉也不送给穷人。其实他们跟盒马鲜生等生鲜电商所秉承的都是一个思路,但却被当作反面教材骂了100年。

  临期食品的处理是世界性问题,非中国独有。全球的食物管理都不算高效,有数据表明,目前全球每年浪费的食物价值高达数万亿美元。

  尽管当下有“大数据备货”,但考虑到售罄率会取决于诸多因素,想完全保证食品没有“去库存”压力依然很难。但临期食品并非只能丢弃。从全球范围来看,临期食品“出路多多”,只要全社会的有效机制配套。

  临期食品分很多种,除生鲜外,还有各种保质期更长的包装零食与饮料。临期生鲜食品的处理更复杂,因保质期短,许多产品只限当天,一旦过期容易变质或变味,没那么新鲜了。打折低价处理固然是种办法,但显然需要严格界定产品范围,也需要更严格的监管。

  在严格监管之下,为了尽最大可能避免浪费,商家的保质期标识也能更加细化。相比国内食品企业简单的“保质期”设定,许多国家的食品外包装上都有“食用日期”和“最佳食用日期”之分。前者指在该日期后继续食用会影响健康,必须停止销售,后者则指食品安全质量在该日期之后会下降,但不存在安全问题,零售商可以再一次进行选择降价出售。

  日本的做法便可以称之为典范。自2016年开始,日本为降低食品浪费,在保留原有的“赏味期”和“最佳赏味期”之外,还将期限单位由“日”改为“月”。

  除此之外,商家也要摆脱“一刀切”的思维。类似“十点关门前可售卖,过了十点全部扔掉”的做法虽然对消费的人负责,却一定会造成浪费。

  有生鲜商超采用不一样时段、不同折扣,越临近关门价格就越低,最后免费派送的方式,不但吸引顾客,还能有效保障资源的利用;也有生鲜商超建立自动化系统,能够准确的通过门店每天的走势以及天气等因素,计算出每种商品第二天的销量,进而达到鲜食类食品不浪费也不紧缺……

  同时,在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下,无论是低价处理临期食品还是做“食品循环链”都会更加有成效。部分欧美国家在这方面也有经验可资借鉴。

  例如,美国某知名有机食品商超就开设了一个专门低价处理临期食品的子品牌商超,专门面向低收入群体;英国则有商超,让低收入群体可以不掏钱,直接以店内劳动换取食物;罗森则开创了“食品循环链”,下架食品先进行堆肥处理,再将有机肥分给与之合作的农户,种出的新农产品再送到罗森售卖;德国则会将临期食品和其他食品垃圾进行发酵,利用发酵后产生的沼气来发电发热。

  临期食品也并不一定要吃到肚子里才不算浪费。在便利店经济最为成熟的日本,每天会产生大量熟食便当和面包等临期食品,它们的另一个出路就是参与循环再生系统,变成肥料或饲料。

  对于商家而言,临期食品的处理也需成本,细致处理可能节省食物但却耗费人力,这是很现实的问题。但依托全社会的联动,形成从精细标识到回收处理的临期食品处理良好生态,对临期食品做到利用最大化,那“丢还是不丢”这道难题也就能迎刃而解。

  药店巨头现资本扩张“后遗症”:老百姓大药房被点名借疫情哄抬物价、销售劣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