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报】聚烯烃:过剩格局明确空配PE胜率高
|
||
发表时间:2025/01/06 19:37:11 作者:食品包装袋
|
||
从2019年开始聚烯烃其实就进入高投产周期,预计到2027年才会进入尾声。虽海外投产压力不大,但国内供应过剩加剧仍是主基调。 供应端来看,新投产主要在上半年,看内蒙宝丰、山东裕龙、埃克森美孚这三套大炼化装置。预计2025年新投产增速PP在15%,PE在17%;产量增速PP在15%,PE因低基数增速更高在20%。净进口方面,PE有挤进口,PP有增出口空间。其他供应影响不大。总体2025年预计PP、PE供应增速均在10%。 需求端,从行业细分看,PP消费包装需求仍旺盛,汽车、家电内有以旧换新政策,外有降息周期带来的地产后周期需求,但因抢出透支及特朗普贸易风险,增速略下调;而无纺布医疗防护需求、塑编水泥需求预测保持负增长。PE方面无亮点,工业包装需求仍在下降,管材替代需求结束后也转降。从宏观看,制造业小幅扩张,但产能过剩愈加明显;地产政策托底,但短期扭转可能性不是很大;2025年GDP增速多数机构不乐观,预计低于今年。因此聚烯烃的增速哪怕有增长,弹性也不大。预计2025年PP需求增速3.5%,PE2.2%。 因此我们大家都认为明年聚烯烃过剩格局加重,特别PE压力更明显,PP5%、PE8%的过剩量。哪怕以降开工至80%来测算,PP的过剩仍在1-2%,PE在2-3%。因此聚烯烃重心下移,特别PE的下行驱动明确,L-P收缩也相对明确。 2024年聚烯烃和文华商品走势几乎一致,呈“N”形区间波动,但波动幅度PE10%、PP9%,低于商品指数(最大15.6%),也低于2023年波动(PE14%,PP19%)。其中PE主力自年初高低点7953元/吨,涨至5月高点8754元/吨,涨幅10%。7-9月跌至年内低点7823元/吨,跌幅10.6%,随后最高至8537元/吨,涨幅9%,11月之后PE开始与文华商品出现劈叉。PP波幅更小,年初7199元/吨涨至5月7928,涨幅10%;Q3跌至7204,跌幅9.1%,随后最高至7797,涨幅8.2%。 第一阶段1-6月整体上行走势。春节前后偏震荡,成本支撑+淡季累库;4月伊朗地缘问题至原油持续上涨,叠加国内政策情绪,推动行情至高位。 第二阶段7-9月震荡下跌。主要是外部环境能源及整个商品也在此期间持续大幅走弱(海外衰退预期,国内经济数据转弱);当然基本面也处于供增需弱期间,特别PE的进口量持续高位,因此我们正真看到整体跌幅:文华商品PEPP。 第三阶段9月底至今,国庆前后主要是美国开启降息叠加国内政策预期高涨,因此出现很明显的节前暴涨和节后情绪过后的回落。不同的是,情绪过后PP再次进入窄幅震荡,而PE在11月慢慢的出现明显上行走势。主要因国庆后PE开工持续处于低位特别是标品,经过一个月的持续去库后明显偏紧基差走强,叠加供应层面的重启和新增装置兑现较慢,PE纸货出现软逼仓,盘面也成为化工品多配品种。 总结下来,2024年聚烯烃行情波动下降,虽然年底PE因自身供需走出一段独立行情,但总的来看,宏观和能源的驱动还是更明显。其自身供应过剩,但通过缩量换价也稳定住了现货。 聚烯烃从2019年开始的这轮投产周期还未结束,只是节奏是两品种略有区别,PP产能扩张从始至终保持在高位;PE相对来说,先两年集中大投产后三年增速明显放缓,未来三年投产增速再次上升的格局,2025年开始两品种投产压力均巨大。同时海外2024年新投不多,2025年投机计划上升但增加的多是延期装置,真实投产压力不大。 本轮投产周期于2019年民营大炼化开始。近五年产能平均增速,PP在12.3%,PE在12%,平均增速看较类似,但两品种投产节奏有差别。因为“双碳”政策,近年除了油制装置大量投产外,轻烃制烯烃也大量上马【按生产每吨聚烯烃碳排放重量估算:煤头10.03吨,油头1.89吨,轻烃1.1吨,因此油头和轻烃限制不大,煤头审批严】,因此PP投产压力除了油制,主要压力还来自大量PDH装置。 从生产工艺来看,PDH产能2024年占比21%,超过已超过煤制18%的占比。而PE的产能释放大多分布在2020年和2021年,随后投产压力下降特别2023年初投产之后,至今年底才面临新一轮集中投产,中间的空窗期近两年。 未来三年PP有2100万吨新增计划投产,2025-2027年产能增速分别为15%、16%、11%PE也有1700万吨新增计划投产,未来三年增速17%、15%、11%。由此可见聚烯烃的高投产周期远未结束,至少到2027年才再次放缓。未来投产里煤制工艺仍很少,主要为大量油制装置和部分PDH装置。新投产压力仍将是聚烯烃的一条主线,而伴随着此轮投产进行,聚烯烃供应过剩情况将进一步加剧。 2025年PP计划新增656万吨,产能增速14.9%,PE计划新增563万吨,产能增速16.8%。节奏上看投产大多分布在在上半年,核心关注内蒙宝丰(PP150万吨,PE165万吨)、山东裕龙(PP205万吨,PE175万吨)和埃克森美孚惠州(PP96万吨,PE173万吨)这三家一体化装置的投产进度,预计基本都在上半年完成投产。而如果剔除年底投产产能,叠加今年底已投未放量产能,预计2025年线%,主要是PE基数较低。 而计算2025年新投产带来的实际增量,PP约510万吨,产量增速14.7%;PE约530万吨,产量增速19.5%。从存量弹性来看,首先利润角度PE好于PP,煤制油制PDHMTO,其中MTO体量小且部分企业核心不是看利润;而PDH近两年因利润已长期保持在6-7成开工,可压缩空间也已不大。明年大概率要继续压缩油制开工保持平衡。成本看如果能源保持当前水平(煤炭港口800元/吨附近,布伦特72美元/吨上下),以2022年3月原油暴涨后的弹性看,PE还有1000元/吨、PP500元/吨的空间。 但需要注意的是,近两年产能过剩后,有明显的下游保持低库存,上游控库的情况,结果就是以需定产,开工下行。其中PE在Q4包装需求略超预期后反而出现阶段性现货紧张情况。预计2025年增检修降开工肯定仍是常态化,只是怎么在价和量上寻找新的平衡。 海外近三年投产多有延迟,实际产出更是节奏较慢,因此近几年进口压力不大。海外近三年PP、PE平均产能增速都在2%左右,年增量一般在150万吨以内,远远低于国内聚烯烃10%以上400-500万吨的增速增量。且未来两年海外投产计划只是略增多,整体增速PP4%-5%,PE3%,较国内仍处于较低水平,可以说全球聚烯烃产能增量其实是看中国。 2025年,海外PP计划投产375万吨,增速5%,PE计划投产351万吨,增速3%。主要是看北美和印度装置,2025年之后伊朗计划装置增多。但也必须要格外注意的是像伊朗装置受原料、资金等制约,延迟概率较大,印度也存在缺原料导致的延期情况。因此2025年线万吨左右,而且在下半年居多,海外放量压力仍小,还是存量博弈为主。 从海外利润角度看,除美国、中东等气头资源国家,其他区域成本接近,因此国内产能过剩后多生产工艺反而有一定竞争优势。如当前欧洲区域,受弱需求、高成本已多年未有新增投产,同时近年还受中国竞争压力,今年克、埃克森美孚已关停欧洲PP95万吨,PE62万吨产能。 从进出口结构具体来看,PE21、22年扩产后有明显的进口下滑迹象,剔除2020年疫情特殊情况,年挤出量在100万吨水平。PE的主要进口为中东,其次是美国(19%,190万吨),从运输及特朗普上台后的潜在关税风险来看,仍有挤出空间。同时国内减油增化的目的也是调节化工供应结构,特别是像PE这种进口依赖度34%的品种就是重点对象。 而PP主要是通过出口,前两年海外渠道打开后,可以明显看到PP今年出口增量100万吨,总出口量预计达235万,同时进口仍保持40万吨左右的下降趋势。当前出口产品以偏中低端的拉丝均聚为主,主要出口区域仍为周边东南亚、南亚,但以当前出口体量及其东南亚市场的塑料制品需求来看,即便短期不能顺利打开欧美市场,未来出口空间仍大。预计2025年随着国内投产再次放量后,PE给80-100万吨的净进口减量,给PP净出口100万吨的增量。 聚烯烃其他供应方面,主要是再生料和PP粉料。作为新料的低端补充替代,近几年被压缩严重。PP粉料产能大概在800万,利润持续被挤出,新增装置极少,开工率已长年在40%以下。因为原料特性,下游塑编行业对粉料有一定刚需,因此这其产量可压缩的空间已不大;年产量稳定在300万吨左右(38%-40%开工),增量弹性看是否给出利润空间(粉料装置开停较灵活)。 再生料市场,回料产量近四年已恢复至禁塑令之前水平,但未有增量。一是国内回收市场完善度还有待提升,二是新料大投产,回料-新料价差一直未拉开。但考虑到部分制品对有添加回料减少相关成本需求,同时国家对制品企业添加回料的支持力度有所上升,因此在国内聚烯烃过剩格局下,回料整体预计稳增长。整体弹性不大。 总结聚烯烃供应端,新投产主要在上半年,主要是内蒙宝丰、山东裕龙、埃克森美孚这三套大炼化装置。预计2025年新投产增速PP在15%,PE在17%,预计产量增速PP在15%,PE增速更高在20%,主要是PE的投产从24年底开始,放量基本全在2025年,因此真实压力更大。净进口方面,PE有挤进口,PP有增出口空间,也是除了降开工之外化解供应压力的主要渠道。其他供应PP粉料、PE回料略有挤出空间,但体量已影响不大。总体2025年预计PP、PE供应增速均在10%。 中国聚烯烃下游需求较分散,涉及的加工厂众多,其终端涉及衣食住行的每个方面。其中PP下游相对稍集中,主要有塑编、BOPP、注塑、无纺布、CPP行业。而PE下游因膜类占比大,交叉多,其他板块规模小也更加分散;主要涉及农地膜、注塑、管材、中空等。总的来看,PE除农地膜外,多涉及日常快消品、物流等行业更多,而PP下游对家电、汽车、房地产等耐消品行业关联度更高一些。如果对终端板块消费占比大致测算:PP(包装40%,日用15%,汽车家电15%,医疗10%);PE(包装60%,农地膜10%,日用10%,地产基建10%) 而纵观聚烯烃下游产业,从行业开工情况去看,多在50%以下,多数行业其实都已经处于过剩、饱和状态;同2023年比,部分行业开工还在下降,同时我们也知道下游近年保持低原料库存。因此下游的实际产销情况和终端消费直接挂钩,基本没弹性,下游只是个加工环节。需求的预估其实是看终端情况。 从细分来看,PP下游相对集中的行业为塑编、注塑、BOPPCPP及无纺布,PE为农地膜、包装膜、管材;相对较好的BOPP开工率也不过在60-65%,产能均过剩。 塑编(占PP需求30%)主要消费端集中在水泥袋(约占35%)及化工原料、粮食、饲料等(合计占35%);2024年塑编产量增速0.23%。水泥消费主要在基建和房地产,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和地产基建紧密关联,2024年水泥产量增速-10%,是拖累塑编板块的核心因素。而截至目前房地产市场仍在下行周期,新开工增速仍在持续下滑,水泥预计仍将是拖累项。而化肥板块,近两年累计增速略上升(2023年5%,2024年8%),主要受尿素产能扩张影响,但受政策性限制以及粮食产量低增速带来的化肥过剩已较明显,预计增速继续上升较难。因此2025年塑编需求增速预计将转降,最高持稳。 另一个和房地产、基建端相关联的是管材。随着地产步入下行周期后,整体管材产量也在2021年见顶后转降,但因PP、PE、PVC管材之间有一定替代性,在个别品种还有一定增速,如近几年发生替代的主要是PE管在给水、排水和通信上对PVC管的替代,PE管在前三年仍保持双位数增长。但随着PVC与PE价差拉开后,替代效应下降,2024年PE管产量首次下降,同比-8.6%,PP管材体量小需求稳定仍保持4-5%的增速。整体管材预计2025年PE仍将保持小幅下降,PP持稳。 注塑行业,使用较集中的是家电、汽车板块和日用品,日用品PP、PE均有一定使用量,家电、汽车使用PP更多。其中家电行业,作为房地产后端,因国内地产周期持续下行,内需虽有以旧换新托底但增速依旧偏低,近年家电的核心拉动主要是出口。2024年1-11月四大家电产量累计同比空调9.4%、冰箱8.1%、洗衣机6.3%,而出口累计同比为空调28%、冰箱20.5%,洗衣机13.8%,如果剔除出量看内需,空调洗衣机的内销需求只有5-6%,其他更低。2025年预计国内以旧换新政策仍将保持,而海外降息周期下对地产的拉动,也能推动海外家电需求上升,因此预计家电产量仍能保持增速,但这里市场有一些分歧点,即特朗普上台后的关税问题,认为可能带来当前出口透支需求,未来政策抑制出口,因此带来家电增速下滑。不过考虑到当前的家电出口增量已主要是非欧美国家,因此预计影响不会太大。 汽车方面2024年1月-11月产量累计增速4.2%,销量累计同比3.7%,其中新能源占比超过4成,产量增速在37.5%。而汽车出口增速21.2%,可见汽车行业,新能源替代增量较明显,同时出口拉动也贡献较大。但不论是内需还是出口也明显呈现增速下降趋势。预计2025年汽车行业仍将受益与电池成本下降、以旧换新政策及地方补贴,汽车产量增速仍将保持在3-4%的增速。对应2025年PP共聚产量增速预计在10%左右(2023年16%,2024年12%)。 下游膜类涉及面广,而且多是复合膜形式,PE占比量极大,PP主要涉及BOPP和CPP。涉及终端农地膜、日用品包装(食品、服饰等)、工业包装和快递行业。其中农地膜产量需求固定无增量。快递行业可以从快递业务量、网销情况来获得一定表征,除疫情外,快递业务量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截至2024年11月累计同比增速21.4%,网络零售额累计同比7.4%。同时我们还发现包装设备产量累计增速19.4%,在今年初和年底有两波明显的增量。说明今年的包装行情是聚烯烃下游较好的板块,同 BOPPCPP 11.6%的增速也能匹配,但同PE的薄膜2.3%,包装膜-2.8%仍存在劈叉,推测消费端膜类需求保持比较高增速,但工业及其他膜类整体增速还是较低。2025年在刺激内需政策保持下,预计能增速仍能保持. 因聚烯烃的涉及社会每个方面,下游分散复杂,当评估年度需求的时候,很多只能从大的宏观视角来进行预测以及验证,我们用表需增速来同中国宏观数据,逻辑上会更贴合,2024年PP表需增速降至2.2%,PE降至0.2%。 塑料制品产量同工业增加值已经社消数据对比来看,三个增速大体一致,但细节看工业增加值的累计同比节奏上和塑料制品更加一致。推测应该大部分的塑料制品是用于工业生产的中间环节,小部分直接用于消费端。2024年1-11月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5.9%,较上年上升。同时市场预计2025年制造业在积极财政政策及宽松货币政策下,仍将保持扩张状态,但也存在增产降开工迹象,预计增速在7%。 从终端周期来看,很多消费同地产周期关联,但地产仍处于下行趋势中,2024年1-11月房屋销售累计同比-14.3%。展望2025年,政策托底信号仍明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充分释放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潜力”;同时叠加宽松的货币政策。市场对明年需求增速有分歧,悲观居多预计大趋仍难改,但乐观的预计增速在2025年就能开始回正。 从GDP角度,IMF、世界银行、高盛、瑞银和摩根士丹利等境外机构发布了2025年中国实际GDP增速的预测,分别为4.5%、4.4%、4.5%、4.0%和4.0%。悲观如摩根士丹利认为,中国在未来两年的政策难以完全对冲房地产下行的拖累和外部的额外冲击,预计2025年和2026年将是打破通缩的持久战。乐观的包括国内的券商机构对2025年的预测也基本保持今年增速。总体从宏观视角来看,内部看政策托底成效,外部面临特朗普上台后的新变化,悲观预期降低,但仍难言乐观。对聚烯烃来说,预计总的需求持稳,存稍许增长预期(工业增速上升),预计2025年需求增速3-4%。 总结需求端,从行业细分来看PP消费包装需求仍旺盛,汽车、家电内有以旧换新政策,外有降息周期带来的地产后周期需求,潜在需求仍有空间;但当前存在一定抢出透支,而且特朗普上台后存一定关税风险,因此增速略下调;而无纺布的医疗防护需求,塑编的水泥需求仍预计保持下降。PE方面工业包装需求保持下降,管材替代需求结束后也难有新增量,只能说从整体消费和制造业仍保持小幅的增速。而从宏观来看,制造业仍在扩张,但产能过剩已越来越明显;地产政策托底明显,但25年能否扭转市场期待度不高,总体GDP预估乐观的也只是保持今年增速,多数仍认为低于今年4.8%的增速,从这个方面聚烯烃的增速哪怕有增长,弹性也不大,超过GDP增速可能性不大。预计2025年PP需求增速3.5%,PE2.2%。 前两年聚烯烃进入高投产周期之后,供应偏宽松,上游严控库存,今年在上游明显再次降低开工后,Q4中游库存出现了显而易见地下降。而下游因为近年供应宽松且订单偏弱,基本以刚需为主,原料库存从始至终保持较低水平,下游已经更贴合加工厂,基本没蓄水池效应。 对于聚烯烃2025年供需平衡,根据前文的梳理:PP供应端产能增速15%,主要供应压力来自上半年的三套大炼化装置,供应总增速10%。需求端不论是从宏观还是行业围观,都难言乐观,只有出口方面还能贡献一定增量缓解过剩压力,预计需求增速4.4%,推演过剩236万吨,折5.5%的过剩。 PE因低基数,供应压力更大,预计产能增速17%,产量增速19.5%,哪怕叠加一定挤出进口预期,线%。而需求端基本上没有什么亮点,预计增速2%,计算过剩量345万吨,折8%的过剩。 但是也要注意到一个问题,就是近几年的开工有明显持续下降迹象,不论是PP还是PE,均存在缩量控制价情况,参考近年的开工水平,以80%开工率为边际,PP平均开工率还有约4%的空间,而PE还有6%的空间,如果叠加这个因素,预计PP过剩量1-2%,PE在2-3%。 从2019年开始聚烯烃其实就进入高投产周期,预计到2027年才会进入尾声。虽海外投产压力不大,但国内供应过剩加剧仍是主基调。 供应端来看,新投产主要在上半年,看内蒙宝丰、山东裕龙、埃克森美孚这三套大炼化装置。预计2025年新投产增速PP在15%,PE在17%;产量增速PP在15%,PE因低基数增速更高在20%。净进口方面,PE有挤进口,PP有增出口空间。其他供应影响不大。总体2025年预计PP、PE供应增速均在10%。 需求端,从行业细分看,PP消费包装需求仍旺盛,汽车、家电内有以旧换新政策,外有降息周期带来的地产后周期需求,但因抢出透支及特朗普贸易风险,增速略下调;而无纺布医疗防护需求、塑编水泥需求预测保持负增长。PE方面无亮点,工业包装需求仍在下降,管材替代需求结束后也转降。从宏观看,制造业小幅扩张,但产能过剩愈加明显;地产政策托底,但短期扭转可能性不是很大;2025年GDP增速多数机构不乐观,预计低于今年。因此聚烯烃的增速哪怕有增长,弹性也不大。预计2025年PP需求增速3.5%,PE2.2%。 因此我们大家都认为明年聚烯烃过剩格局加重,特别PE压力更明显,PP5%、PE8%的过剩量。哪怕以降开工至80%来测算,PP的过剩仍在1-2%,PE在2-3%。因此聚烯烃重心下移,特别PE的下行驱动明确,L-P收缩也相对明确。 资深化工分析师,熟悉复杂的化工产业链。深耕煤化工产业链多年,具备深厚的基本面研究功底。 在这个研究平台上,我们鼓励跨商品、跨资产、跨领域的交叉研究,传统数据和高科技结合,致广大而尽精微,用买方的态度去分析问题,真理至上,关注细节,策略导向。 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全面的工业体系,产业链上下游完整,各类原材料和副产品把产业链连接成复杂的产业网。扎根于中国,我们有着产业研究最肥沃的土壤;深度研究中国也一定能建立投资全球的优势。 中国的期货市场正趋于专业化和机构化,我们坚信这样求真的研究也必将给投资者带来有效的服务和真正的价值。 第一是要提高研究效率:要提高快速学习、快速反应的能力。我们这份职业的目的是研究最重要的矛盾点,把握行情,不是做某个商品的百科全书。所以要有针对当前矛盾,迅速搜集有关信息,并形成有依据的见解。通过国内外网络资料,各方数据库,新闻媒体,电话产业人士,遍读行业报告等方式,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不辞辛苦,把问题搞清楚。研究员只有具备这样的快速研究能力,才能让一丝丝的灵感不被错过,拨开云天见月明,形成有洞察力的见解。 第二是要提升魄力格局:利用产业周期的思维,把眼光放长放远,对于行情要有想象力,也要有判断大行情的魄力和格局。把未来20%以上的价格波动作为自己的研究目标,而不能仅盯着短期的一个开工率或库存来做短期行情。决定商品大方向的就是产业周期,不能解决的矛盾点可能会产生极端行情,研究员应该把产业周期和关键矛盾点作为价格判断的发力点。大格局出来后,去跟踪每个阶段的利润、库存、开工等短期指标,看是否和大格局印证从而做出后续的思考和微调。长周期和短期矛盾共振行情会大而流畅。 第三是要树立求真精神:以求真的态度去研究和交易。不要怕与众不同,不要怕标新立异,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创造价值的过程一定不是寻找同行认同的过程,而是被市场认同的过程。 1. 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标明来源为99期货。商业性转载需事先取得授权,请发邮件至:。 2. 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99期货立场。咱们提供的交易数据及资讯等不构成投资建议和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
||
|
||
|